期刊搜索

当前目录

  • 中国海洋药物
  • 2023年 第42卷 第1期
  • 出刊日期:2023-02-28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中国海洋药物》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 本刊是国际上首个海洋药物专业的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办刊宗旨,致力于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系统地报道有关海洋药物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最新动态,积极推动海洋药学事业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发展。
    研究报告
  • 北极海洋真菌 Aspergillus jensenii 胞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封常宁,褚晓,杨亚靖,邵珠领,杨钊,毛文君
    对北极海洋真菌 Aspergillus jensenii 胞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醇沉法提取、强阴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胞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运用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多糖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测定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多糖抗氧化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1种多糖AJ1-1, 其主要由甘露糖和少量半乳糖组成,糖链是以→2)-α-D-Manp-(1→和→6)-α-D-Manp-(1→为主,分支位于→2)-α-D-Manp-(1→的C-6位和→6)-α-D-Manp-(1→的C-2位,支链由Galf和Manp组成;AJ1-1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特别是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结论 首次从北极海洋真菌 Aspergillus jensenii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含有呋喃型半乳糖分支的新颖半乳甘露聚糖,其是1种潜在的抗氧化多糖。
    2023  Vol.  42(1):    1-6    [摘要](296)    [PDF](1)
  • 南极深海来源真菌 Penicillium crustosum PRB-2中1个新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英文)
    刘艳珍,常一民,范程,张国建,李德海,车茜,朱天骄
    目的 通过OSMAC策略,研究南极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crustosum PRB-2的次级代谢产物。 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菌株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运用NMR、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活性筛选评价化合物活性。 结果 从P. crustosum PRB-2中分离到1个新化合物chainstatin (1) 和2个已知化合物。 化合物1是首次报道在吲哚苯环5位被侧链2-甲基戊-2-醇取代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化合物1具有较弱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为298 μΜ。
    2023  Vol.  42(1):    7-11    [摘要](187)    [PDF](1)
  • 海洋真菌Metarhizium sp. P2100来源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研究
    马忠莲,姚光山,王长云
    目的 研究一株海洋绿僵菌属真菌新种 Metarhizium sp. P2100中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真菌大米培养基、GPY培养基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综合运用核磁(NMR)、质谱、圆二色谱(CD)等手段解析其结构,并利用抗细菌模型进行活性筛选。结果 从大米培养基、GPY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了七个吡喃酮类化合物(1-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7具有中等抗细菌活性,对弧菌、粪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的MIC值为75-151 μM。结论 海洋来源的绿僵菌属真菌在产生结构新颖的吡喃酮类抗菌化合物方面具有重要潜力。
    2023  Vol.  42(1):    12-18    [摘要](187)    [PDF](1)
  • 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rssa2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王蓉,郭志凯,程芬,冯全英,詹夏菲
    目的 研究1株珊瑚来源的共附生链霉菌菌株Streptomyces sp. rssa2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手段对rssa2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质谱数据并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滤纸片法和稀释法对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从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rssa2的液体麦芽提取物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3个主要成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aldgamycin G(1)、aldgamycin E(2)、swalpamycin(3)。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3均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生长具有弱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珊瑚共附生链霉菌中分离获得,并且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活性,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2023  Vol.  42(1):    19-24    [摘要](176)    [PDF](1)
  • 西沙群岛海绵Pseudoceratina sp.化学成分研究
    徐吉祥,鲁中宇,唐旭利,李平林,李国强
    摘 要:目的 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绵Pseudoceratin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HPLC和MPLC等方法对海绵粗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并与文献中的理化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沙海绵Pseudoceratina sp.中分离鉴定10个二倍半萜类化合物:sesterstatin 7(1)、crystalline 12-epi-scalarin(2)、12-epi-scalarin(3)、hyrtiolide(4)、25-dehydroxy-12-epi-scalarin(5)、scalarolide acetate(6)、sesterstatin 6(7)、(Z)-neomanoalide(8)、(+)-(6E)-neomanoalide(9)、luffariellolide(10a,b)、acantholide C(11a,b)。结论 从西沙海绵Pseudoceratina sp.中分离得到了11个已知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属于scalarane型和manoalide-type型。化合物1-11为首次从Pseudoceratina属海绵中得到。
    2023  Vol.  42(1):    25-30    [摘要](177)    [PDF](1)
  • 1株黄河三角洲来源杂色曲霉A. versicolor BHT-72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司婕,倪娜,刘孟珊,贺倩倩,张臻,苗双,满玉清,宫凯凯
    目的 研究1株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BHT-72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ODS柱层析、高效液相(HPLC)等色谱方法对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采用CCK8法和改良的Ellman法对化合物进行抗肿瘤和抗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 从A. versicolor BHT-72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diorcinol(1),12-O-acetyl-sydowinin A(2),sydowinin A(3),13-O-acetylsydowinin B(4),sydoxanthone(5),3-formylindole(6),尿苷(7),zarzissine(8),6-氨基嘌呤核苷(9),6-氨基嘌呤脱氧核苷(10)。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1在浓度为30 μg/mL时,对鼻咽癌细胞CNE-2的抑制率为65.0%,对非小细胞肺癌H1299和H520的抑制率分别为81.3%和87.0%。化合物2在浓度为30 μg/mL时对H1299细胞的抑制率为49.8%。在浓度为100 μg/mL时,化合物1~5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59.4%、60.0%、54.6%、40.0%和66.6%。结论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真菌A. versicolor BHT-72能产生结构多样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化合物1和2对鼻咽癌细胞CNE-2、非小细胞肺癌H1299和H520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5具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2023  Vol.  42(1):    31-36    [摘要](159)    [PDF](1)
  • 海沟泥样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 HDN19010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刘峻妤,钱亚,王文雪,侯学文,朱天骄,张国建,车茜,李德海
    目的 研究马里亚纳海沟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 HDN19010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优化菌株培养条件,运用硅胶柱层析、ODS反相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离提纯,通过质谱(MS)、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及和已报道文献比对,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并进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异戊烯基化的化合物:methyl 2-[4-[(E)-4-hydroxy-3-methylbut-2-enoxy]phenyl]acetate(1),1个已知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fusaperazine F(2),和2个已知二萜类化合物:conidiogenone B~C(3~4)。评价了化合物1~4对10种细菌抑制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均无抑菌活性。
    2023  Vol.  42(1):    37-41    [摘要](202)    [PDF]()
  • 腔肠素抗流感病毒研究
    孙立山,黄亮浩,孙继芹,王伟
    目的 对海洋来源的化合物腔肠素进行体外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方法 CPE抑制实验评价腔肠素对不同流感病毒株的抗病毒作用。CPE实验检测腔肠素细胞毒性和抗病毒作用方式并结合血凝抑制实验、神经氨酸酶活性实验及微基因组实验初步探究腔肠素的作用靶点。结果 腔肠素体外对不同流感病毒株均有良好抗病毒作用,其中对PR8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为5.0 μmol·L?1且细胞毒较小,CC50为144.1 μmol·L?1。通过不同作用方式以及不同作用时间的实验显示,腔肠素在预先处理流感病毒以及在病毒感染后加入均有良好抗病毒作用,并且在病毒吸附后0-3 h的抑制效果较好。用腔肠素预处理病毒后可以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凝素(HA)的活力。故腔肠素可能是通过与病毒血凝素相互作用来阻断流感病毒的进入。结论 腔肠素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效果,本研究为海洋来源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开发与改造提供了借鉴,为寻找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提供新思路。
    2023  Vol.  42(1):    42-48    [摘要](246)    [PDF](1)
  • 基于唾液酸酶和岩藻糖转移酶的抗体-细胞偶联物构建
    王明婧,范晨晨,王倩,蒋昊
    目的 通过基于唾液酸酶和岩藻糖转移酶的糖链工程将曲妥珠单抗高密度地偶联到人外周血白血病T细胞Jurkat细胞,并评价偶联细胞对HER2+靶细胞的识别活性。方法 首先通过凝集素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探究去唾液酸化对细胞上α1,3FucT催化的岩藻糖编辑效率的影响。然后制备含有叠氮标签的曲妥珠单抗,与GDP-炔基岩藻糖通过生物正交反应构建GDP-岩藻糖-抗体偶联物。再利用α1,3FucT将GDP-岩藻糖-抗体偶联物转移至唾液酸酶处理过的细胞表面,构建抗体-细胞偶联物,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成像验证。最后通过荧光成像观察抗体-细胞偶联物对靶细胞SK-BR-3细胞的识别。结果 细胞表面糖链的末端α2,6唾液酸切除后能够显著提升α1,3FucT催化的岩藻糖编辑的效率,成功制备GDP-岩藻糖-抗体偶联物并转移至细胞表面得到曲妥珠单抗-Jurkat偶联物,去唾液酸化显著增加了Jurkat细胞偶联曲妥珠单抗的容量,构建的曲妥珠单抗-Jurkat偶联物具备HER2+细胞靶向性。结论 细胞糖链工程可实现细胞偶联分子容量的调节,应用于抗体对免疫细胞的功能化,也为构建海洋糖类活性化合物偶联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3  Vol.  42(1):    49-56    [摘要](173)    [PDF](1)
  • 小球藻磁性碳中空微球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黄冠华,刘序彦,房晨曦,顾庆峰,雷浩,刘兆毅
    利用小球藻细胞壁纤维骨架,通过水热碳化反应,合成了以Fe3O4为内核的磁性中空碳微球。在对磁性中空碳微球的材料表征测试中发现,合成的磁性碳中空微球具有优异的磁响应性能,通过Fourier红外光谱(FTIR)分析检测出微球的疏水性的增加是藻壁纤维素亲水基团,如羧基、氨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少造成的。通过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检测分析,无磁性碳化微球比表面积为18.924m2/g、微球孔径为19.845nm,有磁性碳化微球比表面积为0.596m2/g,微球孔径为3.054nm。在对诺氟沙星的缓释研究中发现,在pH=7时220 ℃条件下合成的磁性碳中空微球对诺氟沙星装载容量达到186.12 μg(诺氟沙星)/mg(碳微球),该磁性碳中空微球可以在pH=8的环境中下实现最优的诺氟沙星控释,3.6 h的累积释药率可达到30%。
    2023  Vol.  42(1):    57-65    [摘要](137)    [PDF](1)
  • 综述
  • 海参多糖结构表征的研究进展
    顾兴宇,白光辉,刘璐,赵前程,李莹
    海参多糖是一种富含硫酸基团的杂多糖,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生物活性与海参多糖本身的化学组成、分子量、硫酸化模式等结构特征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海参多糖的生物活性,本文全面总结了海参多糖结构的分析方法,并且综述了海参中性聚糖、海参岩藻糖基化硫酸软骨素和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结构特征,以期为海参多糖的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等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3  Vol.  42(1):    66-75    [摘要](149)    [PDF](1)
  • 核磁共振化学位移计算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王聪,石星,张秀丽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量子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复杂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已经从传统的核磁共振技术及光谱技术演变成了量子化学计算与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以量子计算1H和13C化学位移尤为重要,无论在精度、可及性还是应用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同时,结果分析方法也从简单的统计学方法逐渐发展为基于更为复杂的统计学原理或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如CP3、DP4、DP4+、DP4-AI、DU8+等。该文将重点对量子化学理论辅助计算1H和13C化学位移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作简要介绍,阐述其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优势。
    2023  Vol.  42(1):    76-81    [摘要](152)    [PDF](1)

信息公告

更多>>

在线期刊

排行榜top20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漂浮通知

关闭
严正声明:谨防假冒《中国海洋药物》投稿网站及联系方式